找到相关内容1307篇,用时12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圣严法师答:佛教的修持方法是什么?

    因为,禅定虽是不受外境动摇的内证工夫,一旦进入禅定,受到禅悦之乐,便容易贪恋禅悦之乐而不思离开禅定了。像这一类人,一旦色身死亡,神识便生禅天。但在佛教的境界层次中,天分为高下的八大等级,称为八定,八定都是三界之内色界及无色界的天境,天的寿命虽长,却未解脱生死,所以佛教只是把禅定当作修持的一种方法,而非修持的目的;所以中国的禅宗,虽然以为宗,却是重开悟而不重禅定。悟,就是智慧的开发,唯有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6/16505983245.html
  • 恰嘎国王——轻慢尊者 王位复得

    寂静的森林中修行。他修得八定⑼、五种神通⑽(Pancabhinna),成了一位著名的仙人。之后,他回宫传法,当时,对他恭敬供养者多不胜数。那位宁布国王打猎路过见到众多人群,就问大臣:‘怎么有那么多人会集?’臣曰:‘是您部下的一位小王子修证成仙人,回宫     注:⑼ 八定: 禅又作静虑,即色界天之。八定谓色界天之与无色界天之无色     定,合之...

    佚名

    |哲理故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09/19371417075.html
  • 由尼柯耶论乔达摩成佛之道

    成佛之道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(2002.07)   提要  此次演讲主要探讨有关乔答摩成佛之道上的几个问题。首先,根据尼柯耶,可以确定乔答摩修。其次,“我”和“现法涅槃”并未出现在乔达摩修的...因此没有自我意识的束缚,这或许是乔达摩把“我”一词从他禅修的叙述中剔除的原因。达二、三、后,一样会住于三摩地。然而,因为有扰动定境的因素,以下只能暂住于三摩地。这些因素在初禅、二、三分别为...

    穆克纪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4047845.html
  • 关于禅定

    含灵同体,既无动摇,奚用定为?  至若禅定一法,诸宗所共,虽为殊胜方便法门之一,然诸宗各有观法,以为修定眼目,贵能从容正途,免蹈魔外,倘仅为求定而坐禅,则属次第禅定,总括、八定,由初禅渐渐增进,有若登峰,唯二乘圣人,澈了四谛,持三法印,入灭尽定,乃名造极。  之定与禅定及禅定之定,理谛行相之各异其趣,至此已甚为明显。  然则之定岂非寂然澄明?既非,定在何处?是何定相?  之定非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44555730.html
  • 宇宙论与禅定:从《起世经》到大乘佛学

    —另外二大灾是水灾和风灾。水灾可毁坏至二三天,风灾更可毁坏三禅诸天。总之,只有七天和无色天不受这三灾的影响。  既然如此,那三灾毁坏下界诸地之时,那里的有情到哪里去了呢?他们不可能就此从轮回...aparapariya-vedaniya-kamma,后后受业)。这些有情先转生到欲界天,在那里修禅定,然后就可转生梵天界。照这种观点,所有的有情在生死流转中的某些时候都曾在对应二、三的梵天界居留过...

    (英国) Rupert Gethin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90663105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五辑

    的人就必须双盘,不管多困难也要坐,否则就平白丧失开悟的机会了。   八十五年十一月五日  前于十月九、十日已写完二、三,今说。    名舍念清净地,由于此发相时,其体性中已无苦乐觉受,只与微妙的舍受俱发,其定境即与舍根相应,所以又名“舍俱禅”。  从三的中间禅相,所修六行观法,即在于舍三禅乐。智论说:  “圣人得能舍,余人舍为难,若能知乐患,见不动大安。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770231.html
  •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(七)B

    只是大乘定学的通说。『六度集经』卷七(大正三·三九上──中)说:  「禅度无极者云何?端其心,壹其意,合会众善,内着心中,意诸秽恶,以善消之。凡有。……自五通智至于世尊,皆禅成,犹众生所作,非地不立」。  『六度集经』所说的「禅度无极」[波罗蜜],只是。在『阿含经』中,叙述戒、定、慧的修证次第,就是以为定学的。是得五通,得果,得辟支佛,成佛所依止的;这是声闻佛教的成说,并不能表显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15140888.html
  • 学佛的三解脱门

    习气上的贪著,这是就色、受、想、行等蕴的执著而说。另外依也可解释佛陀当年为什么提出五蕴的学说,初禅是外离五欲贪、内离五盖,此无异远离行为造作,我们不妨说初禅相当接近于“行蕴”不起作用;到了二,推理分析的作用不再现前,此不妨说是“想蕴不起”:三是心息相依,全身气脉毛孔无不通畅,身体顿失重量,宛如“色蕴”消失:再借助内观作用力,舍离三的乐受,此时呼吸停止,与神射手屏息瞄射无异,不同点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54140448.html
  • 学广狭二义辨

    明确指出:静虑唯指定境中具有定慧均等性质的色界,在此之下的欲界定不够寂静故不称正定,在此之下的无色定智慧昧劣故,不明那而仅名为定。这是印度小乘经论中一致之说。一类大乘经论亦持此说,如《大智度论》卷28云:“禅亦名,亦名定,除,诸余定亦名定,亦名三昧,不名为。”   从后汉末安世高首次向中华译传禅法起,那便被略译为“”而成为汉语中的外来语。安译《大安般守意经》即把修禅译为“坐禅”...

    陈重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04050814.html
  • 本师释迦牟尼佛成佛久远久远久成之明鉴

    ,传记这样写述:因此,在经典中,所流转的释尊向某婆罗门谈话的传说,兹把它拿来作个“研究”:——且举之例。传中详叙了“初禅、第二、第三、第四,以及获得第一明知、第二明知、第三明知”,云:“最后完全得到解脱的时候,便会产生智慧”。至于“生”都净尽了,即完成了清净之行,这就是“必须要做的事,都已经做完了”。这样所谓“研究”,难免万分遗慨。  单以这一记述,有人提出问题:一、此等,《诸法无...

    沈仁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1873496.html